配资炒股中心入 烧光2亿融资,遇见小面IPO狂奔埋雷
作者 | 黎粒配资炒股中心入
在白切鸡和叉烧霸占餐桌的广州,有人却靠卖重庆小面杀入港交所。
4月15日,以“重庆小面”为主打的连锁餐饮品牌遇见小面,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。
这家在广州起家的餐饮品牌,用一碗均价32元的川渝风味面条,撑起了年营收超11亿元的生意。但翻开招股书发现,尽管其成为“中式快餐第一股”的野心十足,但也掩盖不了“营收净利双增”表面下的失速危机。
招股书显示,遇见小面在2022-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4.18亿元、8.01亿元、11.54亿元,同期净利润分别为-3597.3万元、4591.4万元、6070.0万元。
但是,营收净利高增长下,单店日均销售额却下滑10.79%;
门店数从2022年的200家扩张至近400家,但同店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;
手握六轮融资的资本宠儿,流动负债却高达4.9亿元,偿债能力亮起红灯。
更关键的是,招股书并未披露毛利率和净利率这两个重要指标。利润难求,债务高企,遇见小面的IPO,或许比那碗小面里的红油更滚烫、也更呛喉。
不过按道理说,遇见小面应该是不差钱的。
2014年,三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宋奇、罗燕灵和苏旭翔,在广州体育东开出了第一家30平米的重庆小面馆。这家最初日流水仅2000元的小店,凭借着两个关键标签被资本盯上:
“品类差异化”+“高学历团队”
创始人宋奇的香港科技大学硕士背景,让投资人看到了“用商业思维改造传统餐饮”的可能性。开业仅三个月,天使投资人顾东升(深耕餐饮行业的个人投资者)便抛出了200万橄榄枝。
再加上当时,新消费正成为投资热潮。资本正疯狂寻找“新茶饮”之外的下一个标的,而“重庆小面”这一尚未被巨头染指的地方小吃,恰好填补上了这一市场空白。
从2014年顾东生的200万元投资起,遇见小面获得了累计8轮近2亿元的融资。其中不乏孵化了太二酸菜鱼、怂火锅厂的九毛九集团、以及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,甚至碧桂园控股也掺了一脚,在2021年领投了B轮及B+轮投资。
资本的集体下注,将遇见小面推入了快车道。门店数从2020年的100家飙升至2024年的近400家,年复合增长率达55.6%。
回报周期也很可观。根据招股书数据,一家遇见小面直营店的前期成本约70万-90万元,新店通常在2个月内实现盈亏平衡,平均投资回收期15.2个月。
对比一下海底捞单店回收期18个月,遇见小面的回报周期效率在餐饮业里堪称亮眼。
怎么看,遇见小面的财务状况都不至于亮起红灯。但事实上,实现高效率高增长,遇见小面靠的是在高线城市开直营店。
而这一开店逻辑,恰好最烧钱。
从门店选址来看,截至2025年4月5日,遇见小面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380家线下门店。其中,广东地区门店250家,占比65.79%,广州又以117家成为全国门店最多的城市。
另外,截至到2024年底,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遇见小面门店为288家,占比80%,二线以下城市门店仅为69家,占比约19%。
对广东地区和高线城市的依赖,一方面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供应链管控难度,但另一方面,高线城市租金和人力成本都更贵,品牌竞争也更激烈。
同时,以直营店为主的运营模式,也加剧了遇见小面的烧钱速度。
截至2024年底,遇见小面360家门店里,直营餐厅279家,特许经营餐厅81家。其中,直营餐厅贡献了10.01亿元收入,占比为86.7%,较上一年提升了2.8个百分点;特许经营餐厅贡献了1.53亿元收入,占比13.2%,较上一年下降了2.8个百分点。
尽管直营餐厅仍是遇见小面的基本盘,但直营餐厅重资产的特性,导致其成本开支也较高,利润率低。以人工和房租两项直营店的重头开支为例,这两项成本就占了直营店全年营收的近三分之一。
相比之下,轻资产的特许经营餐厅,才更像是真正赚钱的生意。
市场竞争方面,高线城市的中式面馆市场极度分散且疯狂内卷。
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披露,其在中式面馆品牌里,去年销售额居于第四位,前三分别是和府捞面、李先生牛肉面大王和老碗会。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2024年TOP5品牌(和府捞面、李先生牛肉面等)合计市场份额仅2.9%,行业CR5不足3%的现状,折射出中式快餐“大市场、小品牌”的尴尬。
要在品牌护城河相对薄弱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增长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价保量。
2022年-2024年,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从36.1元逐年下滑到了32.0元。对此,遇见小面解释为
“主动降低菜品价格,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用餐体验,以吸引顾客及增加整体销售额”
但事实并未如愿。
2024年,遇见小面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.24万元,同比下滑了10.79%。而在同店销售额方面,遇见小面2023年的同店销售额增幅为28.7%,2024年则为-4.2%。
以价换量的策略,在已有门店上并未奏效。整体销售额的增长,主要是因为门店快速扩张带来的新增量。
为什么低价换不了高质量的增长?
这是因为餐饮赛道品类同质化严重。重庆小面、兰州拉面、酸菜鱼面......玩家们扎堆“地方小吃+标准化”的连锁餐饮模式,导致产品差异度不足。遇见小面虽以川渝风味为标签,但在广东门店占比65%的布局下,口味本土化调整反而稀释了特色,并不利于全国化。
加上30元左右的客单价区间不仅厮杀激烈,而且前有和府捞面(40元+)以“书房面馆”概念抢占品质客群,后有五爷拌面(20元-)用极致性价比下沉市场。遇见小面主动降价至32元,实则是被逼入“不上不下”的夹心层。
当降价带不来想象中的增长,遇见小面要继续高举高打的发展叙事,多开店、开新店,就成了唯一的解法。
这也是遇见小面急于上市融资的原因。
此次上市融资,遇见小面计划募资1亿美元,用于下沉低线市场开店、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和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。
如果按照招股书的计划,遇见小面未来三年每年新增120-200家门店,目标2027年达到800家以上。也就是说,三年内遇见小面最少要开440家新店。以一家门店70万元的投入计算,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3.08亿元的流动资金。
而遇见小面配资炒股中心入目前的负债率仍高达90%,且连续三年流动负债净额都为负数。2024年,遇见小面流动资产为2.48亿元,流动负债高达4.90亿元,流动比率仅为0.5(健康值通常需>1.5)。
这意味着,若无法通过IPO输血,其扩张计划可能因资金链断裂戛然而止。
但是,港股有那么好闯关吗?
最近几年,中式餐饮爆发了一轮上市潮,但结局都不算美好。中式快餐领域的老乡鸡、乡村基、老娘舅、小菜园、以及做麻辣烫的杨国福,都开启了资本化的历程,但大部分铩羽而归。
原因在于行业特性与资本市场要求的错配。现炒中餐依赖厨师技艺,口味难以统一,而连锁化扩张需要高度标准化。非标化导致品控不稳定,影响规模化复制能力,削弱投资者对盈利可复制性的信心。
其次餐饮行业供应链分散且成本波动大,冷链物流不完善可能导致损耗率高,从而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,增加运营风险。
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,中式餐饮门槛低,菜系模仿普遍,价格战导致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不足10%。资本相对更青睐高增长赛道。而且消费市场风向变化快,网红品牌生命周期短,上市公司需要证明长期盈利能力,但餐饮业受潮流影响大,持续创新压力高。
不过,遇见小面并非没有优势。
重庆小面、豌杂面、酸辣粉等核心单品,高度依赖酱料包和预制浇头,天然适合中央厨房模式。遇见小面自建供应链,采用“工厂+配送中心(DC)+门店”的轻资产模式,既减少了重资产投入,也契合资本对“可复制性”的执念。
而直营模式主导的策略,则让品牌在品控和利润分配上拥有更强话语权。
品牌持续性上,遇见小面目前累计有数百万私域用户,会员月复购率达到53%,用户粘性较大。而为了刺激消费者, 遇见小面也不断有新品上市,从面食拓展到了小锅冒菜、抄手和撸串等系列。
但就算是闯关成功,被其视为未来发展的“三驾马车”,也未必能带来新的故事。
首先,要加大在下沉市场开店,至少需要直面三大挑战:
消费力差异:32元的平均客单价在低线城市仍属于中高端消费,价格号召力削弱
供应链成本:广东中央厨房辐射全国的能力还有待验证,物流损耗可能进一步侵蚀利润
本土品牌狙击:比起连锁品牌,低线市场消费者往往更青睐家门口的苍蝇小馆。而且区域市场往往存在深耕多年的“地头蛇”,比如湖南的杨裕兴、河南的萧记烩面,它们明显更懂当地人的胃
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方面,虽说“直营赚流水,加盟才赚利润”,但提高加盟店占比,也意味着管理难度陡增。参考杨国福麻辣烫“老鼠门”事件,快速开放加盟可能导致食品安全、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,从而反噬品牌价值。
至于出海,更像是遇见小面强行加上的叙事。目前遇见小面只在香港开设3家门店,租金人工成本都远高于内地,且重油重辣的口味,也不见得能赢得清淡饮食为主的港人青睐。
如此来看,刨去“营收净利双增”的表象,遇见小面的经营现状和未来想象力,都难以支撑起30亿元的估值。
它的IPO,也恰是中式快餐赛道的缩影,资本用真金白银砸出规模神话,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终局尚未到来。资本热钱或许会继续追捧“名校毕业生专心煮面”的浪漫故事,但忠诚的食客永远只认味道。
而遇见小面,貌似并没有能让人记住的味道。